康雷:在纤维经纬中寻找文明的呼吸 |
纸的当代性正在于它既是文明的容器,又是艺术的催化剂。在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,徐冰的《天书》装置用活字印刷术重新排列汉字,其载体正是特制的 桑皮纸。这种选择本身就构成了文化转译的密码:当西方观众面对无法识读的文字时,纸张特有的植物纤维肌理与油墨渗透痕迹,反而成为理解东方美学的直观通道。
王雷老师主导的国家艺术基金课题聚焦于纸时,他正在编织一条跨越时空的艺术经纬。纸的物质性从未像今天这般被深刻凝视。艺... 详细>> |
|
|
潘鲁生:谷雨花开,照见千年风雅 |
“谷雨洗纤素,裁为白牡丹”,在这个雨生百谷的节气里,牡丹绽放成为物候变迁的一部分。黄河流域的百姓将牡丹花开视为春耕完成的标志,这朵“大花”积累着农事历法的智慧和感喟自然与人生的诗情。
古往今来,浩浩汤汤的黄河与长江滋养的沃土,孕育了雍容华贵的牡丹。江河奔涌、厚土淤沙、牡丹盛放,这雄浑壮丽之景不仅是古老农耕文明的剪影,更充满了跨越历史的昂扬生命力和沉雄博大的精神感召力。正因如此,山东... 详细>> |
|
|
梵高笔下的黄色 |
众所周知,画下名作《向日葵》的梵高最爱的颜色是黄色。他在1886年至1890年间的创作甚至被称为梵高的“黄色时期”,这也是他风格的成熟期。特别是1888年从巴黎搬到阳光晴好的南部城市阿尔勒以后,梵高对黄色的迷恋变得越发不可收拾:在一年的时间里,这位太阳的崇拜者画下大约300幅以黄色为主色调的作品。《黄房子》《卧室》《麦田》《夕阳下的播种者》《花开满原野》……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:“太阳,它的光最好用黄色、浅硫磺色、淡... 详细>> |
|
|
“艺海寻源”:跨越太平洋的艺术对话 |
19世纪中后期,以李铁夫等人为代表的粤籍艺术家前往美洲留学,揭开了中国近现代美术的“留学潮”序幕。祖国的社会变革和异国的学艺经历,促使他们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。一些艺术家学成归国,积极创立学术组织、举办展览、筹办学校,为中国艺术界带来创新与革命精神;还有一些粤籍艺术家留在北美,走向了东西融合的多元尝试。
近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的“跨越太平洋——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研究展(巡展)”,汇集超过20位... 详细>> |
|
|
波兰海报学派的美学密码 |
20世纪中叶,一场独特的艺术风潮在波兰兴起,波兰海报学派以先锋的视觉语言,挣脱传统平面设计的桎梏,将街头海报重塑为哲学思辨的视觉剧场——它们既是电影院外墙的纸上革新,更是重构现代美学的宣言。著名设计师卡桑德拉曾这样评价波兰海报:“好的海报通过眼睛进入,在大脑中爆发。”波兰海报将“设计”提升为具有公共性和批判性的艺术实践,打破商业美术的边界,展现了设计作为社会思考工具的巨大潜能。
这些穿越欧亚大陆的视... 详细>> |
|
|